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3
0

設計 AI 如何接收 arguments 並完成任務。

今日主題:

在 AI 或軟體系統裡,Use Case(使用情境) 就像是「任務流程」——
告訴 AI 要怎麼做、先做什麼、再做什麼。
它會使用 Entities(知識核心) 的規則,
但自己不負責資料庫、不管畫面,只專心把任務完成。

想像它是一位「任務導演」,手上有很多「小演員(Entities)」,
導演不演戲,只負責指揮:「你說這句、你去那邊。」

範例故事:

AI 阿吉今天要執行一個任務:「幫主人決定穿什麼衣服」。

  • 阿吉先問氣溫是多少(input)。
  • 再用 Entities 的邏輯判斷熱不熱。
  • 最後給出任務結果:「今天很熱,建議穿短袖!」

如果溫度超過 30 度 => 表示「天氣很熱」。
否則 => 表示「不熱」。

小智就像任務導演,整合不同角色一起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。
這整條「從接收資料 => 處理 => 回覆」的過程,就是 Use Case

在程式中的應用是什麼?

我們可以用程式來設計一個簡單的 Use Case:

// 這是 Entity:核心邏輯
class TemperatureEntity {
  constructor(temp) {
    this.temp = temp;
  }
  isHot() {
    return this.temp > 30;
  }
}

// 這是 Use Case:負責流程
function suggestClothesUseCase(temp) {
  const weather = new TemperatureEntity(temp);

  if (weather.isHot()) {
    return '今天很熱,可以穿短袖';
  } else {
    return '天氣不熱,建議穿長袖';
  }
}

// 執行任務
console.log(suggestClothesUseCase(33)); // 今天很熱,可以穿短袖

這裡的 suggestClothesUseCase() 就是 AI 的任務流程,
它用到了 Entity 的判斷規則,但不關心畫面或資料庫。
如果明天我們想讓 AI 說話、傳簡訊通知結果,只要換外層功能,
這個 Use Case 的邏輯依然能重用。

小結與一個思考問題:

Use Case 是系統裡的「任務導演」,
它不演戲,只指揮別人把任務完成。
讓邏輯、資料、畫面都各自分工合作,
這樣 AI 才能靈活又不亂。

思考問題:

如果讓設計一個「AI 寫作小幫手」,
會怎麼設計它的 Use Case?
它要先接收什麼、再處理什麼、最後回傳什麼呢?


上一篇
Day 22:Entities:AI 的知識核心
下一篇
Day 24:Interface Adapters:翻譯的魔法
系列文
Clean Architecture 無瑕的程式碼:國中生阿吉的暑期閱讀筆記2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